熱門搜索:

歷史沿革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2-27 15:18:16

巴州歷史悠久,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這里就有人類活動。公元前316年,秦滅巴蜀后,境屬巴郡 (治江州,今重慶市),漢屬益州巴郡宕渠縣(治今渠縣土溪鎮(zhèn)城壩村)。東漢和帝永元三年(公元91),分宕渠縣北境(今巴河流域)置漢昌縣,屬益州巴郡,治巴州鎮(zhèn)。西晉建興元年改名漢興,隸屬梁州宕渠郡;東晉安帝(397-418)時,漢興復名漢昌,改屬梁州巴西郡。

劉宋永初(420-422)中,漢昌又改名漢興,屬梁州宕渠郡,不久又復名漢昌,改屬蓋州北巴西郡。宋末,于縣南曾口谷 (今曾口鎮(zhèn))析置歸化郡,縣北八廟埡(今屬南江)新置北水郡,以領僚戶,均無屬縣。是時,漢昌縣曾僑置于今蒼溪縣禪林鄉(xiāng)青山觀,江油縣東北雁門壩等地。蕭齊(479-502)時,漢昌縣仍置。北魏正始二年(505)正月置大谷郡 ,治巴州鎮(zhèn)。延昌三年(514)于大谷郡北(今江北新區(qū))置巴州。蕭梁天監(jiān)四年(505)至十六年(517)中,也置巴州于巴河南岸。雙方隔巴河相峙,勢均力敵。530-535年,蕭梁戰(zhàn)敗北魏,取得整個巴州。在魏占據(jù)時,巴州地方建置可考者有8郡、10縣、1鎮(zhèn)。梁代后期,巴州轄13郡、19縣。

隋初,實行地方州、縣二級制,巴州置化成(巴州鎮(zhèn))、曾口(今曾口鎮(zhèn))、清化(今旺蒼縣木門鎮(zhèn))、盤道(今南江縣八廟鎮(zhèn))、歸仁 (今平昌縣江口鎮(zhèn))、始寧 (今水寧寺鎮(zhèn))、其章 (今奇章街道)、恩陽(今恩陽區(qū))、永穆(今達縣橋灣鄉(xiāng))等9縣。大業(yè)三年(607)改巴州為清化郡,屬梁州。并增置長池(今南江縣長赤鎮(zhèn))、符陽(今通江縣涪陽鎮(zhèn))、白石(今通江縣沙溪鎮(zhèn))、伏虞 (屬今宣漢縣)、安固(屬今營山縣)等14縣。

唐武德二年(619)改郡為州。巴州下轄化成、曾口、盤道、恩陽、始寧、其章、歸仁7縣,屬山南道。貞觀十七年(643)增領清化、大牟2縣。久視元年(700)增領七盤,共10縣。天寶元年(742)改州為郡。乾元元年(758)又改郡為州。

北宋,巴州屬利州路,領化成、難江(南江)、恩陽、曾口、通江5縣。南宋(1127-1279),通江分為2縣,巴州轄縣6個。

元代,巴州屬四川行省廣元路,轄化成、曾口、通江3縣。

明代初,巴州仍置,省曾口縣。洪武九年(1376)又省化成縣,旋改巴州為巴縣,隸屬保寧府。正德九年(1514)復為巴州,轄通江、南江2縣。

清代,巴州屬川北道保寧府,不轄縣,設江口分州于今平昌縣江口鎮(zhèn)。

民國2年(1913),改巴州為巴中縣,并設江口分縣署,屬川北道(治今閬中)。民國3年(1914),改屬嘉陵道(治今南充)。自民國6年(1917)起,巴中處于軍閥混戰(zhàn),制無常規(guī)。民國10年(1921),境屬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駐區(qū)事務署 (駐今三臺縣)。川陜蘇維埃時期,在今境內曾置1市 (巴中特別市)、3縣 (巴中、恩陽、長勝),巴州鎮(zhèn)為省、道、市蘇維埃駐地。民國24年(1935),巴中屬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查區(qū) (駐今達州市)。

1949年12月21日,巴中宣告解放。1950年元月19日,巴中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,屬西南區(qū)川北行政區(qū)達縣專區(qū)。1952年9月1日,改屬四川省達縣專區(qū)(地區(qū))。1993年7月27日,省政府通知撤銷巴中縣,設立巴中市,改屬巴中地區(qū)。2000年11月28日,撤銷巴中地區(qū),設立巴中市,原巴中市改為巴州區(qū)。

2013年1月,巴中市巴州區(qū)行政區(qū)劃調整,從巴州區(qū)劃出部分區(qū)域設恩陽區(qū)。